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促进消费扩容
作者 | 龚六堂
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,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”。从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,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.6%,比去年全年明显回升,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因素。但与此同时,扩大国内需求,未来消费增长扩容仍然是重要任务。
目前,我国扩大国内需求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制约,主要体现在:
首先,我国总体消费水平还不够。消费总量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;消费占GDP的比重还不高。
其次,从需求侧来看,一是消费结构不尽合理,服务消费比重相对较低;二是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,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挖掘;三是地区差异、城乡差距较大;四是消费意愿还不高。
再次,从供给侧来看,一是应对消费升级还不够,消费品供给质量、品种和服务水平与消费者需求不匹配,尤其是在一些高品质、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方面,国内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;二是消费环境有待改善,这会影响消费者信心;三是创新能力不足,企业在消费品研发、品质提升和服务创新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,这会影响消费升级的推进。
但与此同时,我们也要看到,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消费扩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一是我国人均GDP水平和人均收入的不断上升,为我国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了基础。二是我国新消费增长迅速,今年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2865亿元,同比增长8.6%。其中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7835亿元,增长7.3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.2%。三是支撑我国新消费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。数字技术的发展推进我国支付体系的完善,这对促进消费扩容升级提供了支撑,特别是我国数字人民币的推出更加强了这一优势。四是我国消费正处于升级中,这也是我国未来消费扩容的重要驱动力。具体表现在:消费品质提升,消费市场逐渐从追求量的扩张转向对品质、服务、体验的追求;服务消费增长,消费者对于教育、医疗、文化娱乐、旅游等服务消费的需求逐渐增长,有助于提升消费市场的整体水平;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,推动了消费市场的多样化和创新;数字化和智能化消费兴起。
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基础性力量。应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优化产业结构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、拓展新兴消费领域、提升服务消费比重等措施,有效推动我国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升级,持续支持我国消费扩容。
应提升居民收入,增强消费扩容的基础。
将居民收入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,切实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占GDP的比重;进一步完善税收体系建设,在再分配领域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;提升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;鼓励企业和个体积极加入第三次分配,弥补我国初次分配、再分配的不足。
应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补齐我国服务业供给不足的短板。
加强品牌建设,提升我国高端服务业的供给水平;鼓励地方政府针对地区消费升级特点出台相应支持政策;建设更多消费特区,把更多的消费留在国内市场。
应推动区域间、城乡间消费的均衡发展。
促进区域协调发展,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;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,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,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,缩小城乡消费差距。
应大力发展新兴消费领域。
培育新兴消费领域,如数字经济、智能家居、健康养老、绿色环保等,推动消费市场的多样化和创新;发展新型消费模式,鼓励新零售、共享经济、在线教育、远程医疗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,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。适应消费者对个性化、定制化需求的变化,发展相关产业。
应完善消费信贷政策,拓宽消费信贷产品种类,提高服务水平,鼓励合理消费信贷,以扩大消费需求。
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,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,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消费信贷服务,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。
应加大国内市场的监督和保护消费者权益,持续改善国内消费环境。
完善市场监管体系,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,维护市场秩序。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,提高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意愿。
应深化国际合作,通过高水平的开放促进我国消费升级和消费扩容。
引进国际先进技术、管理经验和消费理念,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力,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;提升品牌建设与国际化水平,提升国际影响力,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,扩大全球消费市场份额;通过扩大对外开放,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,提高产品附加值,从而带动企业效益提升和员工收入增长,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。
应培养基于消费升级的高素质人才。
加大对消费升级的新消费人才的培养,提高行业人才素质,以满足新消费市场发展的人才需求。
(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,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、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)